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紧扣云南乡村幼教需求,构建 “乡土根脉・知行共生”人才培养模式,为破解乡村优质师资短缺提供可推广范式,其成果于2025年8月19日获《中国教育报》专题报道。
中国教育报原文链接:
原文
乡土根脉 知行共生
——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乡村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
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创办于1992年,是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。学校始终秉持“地方性、应用型、开放性”办学定位,践行“根植地方、突出应用、质量为先、办出特色”的办学思路。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,学校紧扣云南乡村幼儿教师实际需求,以培养“扎根乡村、懂得儿童、善于保教、能够创新”的新时代乡村幼儿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,构建了“乡土根脉·知行共生”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模式。
构建“一体两翼”差异化课程体系,形成双轨育人生态
“一体”即以保教核心能力培养为主体,构建“专业能力—乡村情怀”双轨融合课程体系。学校通过“师德培育—专业基础—保教能力—创新素养”四维课程夯实专业根基,依托“价值引领—伦理认知—实践浸润—创新赋能”四维路径涵养乡村情怀,形成“专业能力筑基、乡村情怀铸魂”双轨育人生态。“两翼”即打造幼儿体育、婴幼儿托育 2 个特色方向。学校针对当下幼儿体育工作需要,筑牢“五育”根基,强化师范生幼儿体育教学能力;顺应学前教育向下延伸趋势,推进托幼一体化,培养师范生的婴幼儿科学照护与养育能力,确保学生养成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的核心素养,具备一技之长,实现差异化发展。
搭建“三维耦合”协同机制,形成UGK协同育人共同体
一是制度耦合。学校构建UGK(高校[University]、政府部门[Government]、幼儿园[Kindergarten])协同育人机制,明晰权责,确立“需求共诊—制度共定—课程共建—标准共研”四共机制。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构建胜任力模型及评价体系,幼儿园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研制,夯实制度保障。二是资源耦合。学校积极整合资源,形成“课程—教材—实践”资源生态链。开发智慧课程5门与资源库15个,共建案例库13个、AI题库20余个、云教材7本,搭建远程实验室2间,实现资源动态更新与共享。三是行动耦合。学校以双向互聘、协同教研、岗位互换为抓手,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。实现69人次岗位互聘,共建课程15门,开展23项UGK协同教研,组织20余项岗位互换活动,促进高校、政府部门、幼儿园在人才培养、科研创新、社会服务领域融合共生。
重构“学创共生”教学模式,培养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
一是构建“学前+”知识图谱。学校联合学前教育领域专家、其他学科教师构建“学前+”知识图谱,开发“乡脉寻根”等六大案例库,提升学生深度思辨能力。二是创新“切片式教学过程”。学校采用阶次化目标分解、切片式任务创设、游戏化进阶等策略,融入“AI互动伴学、头脑风暴解码、小组合作PK”等形式,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三是实施循证式课程评价。学校构建“师生+AI+X”多元协同评价体系,通过AI生成专业能力与师德素养画像。强化过程性考核追踪,深化教考分离、汇报展演等表现性评价改革,持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。
创新“三场浸润”课程思政建设模式,筑牢服务乡村精神根基
一是数字赋能,构建教育认知场。学校开发“VR+思政课体验式教学”资源,嵌入乡村师德故事,实现价值渗透;运用AI诊断生成素养雷达图,精准推送定制资源,帮助学生构建对乡村教育的认知。二是环境体验,激活情感共鸣场。学校创设“云端教研+乡村实践”学习域,通过VR设备让学生“亲历”乡村教学现场;创新“双师云课堂”机制,实时连线乡村教师,直播教学实景,推动虚拟体验与真实实践深度互嵌,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。三是实践淬炼,锻造行为转化场。学校开展“三习”实践,低年级阶段开展见习活动,组织学生参与“教育普法、送教下乡”,高年级阶段开展实习活动,做实“乡村支教、留守陪伴”,依托校地协同深化研习活动,3年完成乡村实践49项;汇编“扎根乡村的青春故事”案例集,通过榜样示范形成“实践—体悟—传承”行为闭环,强化学生服务乡村的使命感。
创建“四阶赋能”实践教学体系,形成“学—训—研—用”能力进阶路径
在“学阶”,学校依托学前教育实践中心,开展“第一课堂”实验实训、教育见习,创设乡村幼教场景,使“理论—场景”联结更加具象化。在“训阶”,学校驱动产教融合,邀请一线教师跟进“第二课堂”专业核心技能训练,实现“经验—能力”的转化。在“研阶”,学校联动儿童发展研究院,通过教育研习、专业特色实践等帮助学生提炼实践认知,完成“经验—概念”的升华。在“用阶”,学校立足乡村振兴,深化支教帮扶、走进社区等志愿服务,形成“具身认知—情境反思—抽象建构—迁移创新”的能力发展进阶。通过系统化改革,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。87.10%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扎根云南乡村幼教岗位,成为乡村骨干幼儿教师。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成果被权威媒体报道,形成“乡村需求驱动教育创新、人才培养反哺乡村发展”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。
(代敏 崔立华 宋爱苹 丁晓琼)
至善育人
图文:教育学院
编辑:赵晓燕
一审一校:尚丽媛
二审二校:萧敏
三审三校:王为仕
↑ 上一篇:暑期社会实践活动|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讲活动进行时
↓ 下一篇:没有了
版权所有 ©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教育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
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教育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