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

2025年03月21日来源:不详0

“毕业后,我选择回到家乡的边境小镇。”这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2023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杨晓敏的独白,也是一名00后毕业生的选择。从校园到基层,从青涩到担当,她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真诚化解矛盾,在祖国边陲——瑞丽市畹町镇书写了别样的青春篇章。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1 张

杨晓敏毕业照


01 校园积淀:志愿服务的“种子”


大学期间,杨晓敏是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“领头雁”。从策划公益活动到组织志愿服务,她带领团队完成了一场场温暖传递:“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,既要分工明确,更要倾听每个人的声音。”四年的历练,让她练就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,也为她扎根基层埋下了一颗热忱的种子。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2 张

参加学校活动的杨晓敏(左一)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3 张

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4 张

参加“昆明滇池保护志愿服务项目”


杨晓敏的志愿服务经历不仅限于校园。她多次参与校外公益活动,如“昆明滇池保护志愿服务项目”,到敬老院帮助老人等。杨晓敏说:“看到他们的笑容,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”这些经历在她的内心种下一颗“种子”——为人民服务。杨晓敏说:“上大学之前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学习和看书,不太善于沟通。但大学的经历改变了我,我的胆子变大,更喜欢展现自己,在生活中也更加积极,这为我后来能到基层上班奠定了基础。”


02 考编上岸:始终坚持“一根筋”精神


 大四上学期,杨晓敏开始准备事业编考试。她回忆说:“在300多个备考日夜里,经管的日出和晚霞陪伴我最久,图书馆一开门我就去学习,等到闭馆铃声响起我才走,我把题刷了一遍又一遍。“可惜的是由于笔试分不占优势,杨晓敏第一次考试并未如愿上岸。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5 张

杨晓敏记录的图书馆


经历了第一次考编的失败,杨晓敏也因此消沉了一段时间。杨晓敏说:“看到我的状态后,指导老师主动找我沟通,帮我分析失败原因,寻找解决方案。”通过分析她豁然开朗,决定重振旗鼓再来一次。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6 张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7 张

杨晓敏行测学习笔记


调整状态之后,杨晓敏总结经验再次投入早八晚十的备考生活。她明白自己第一次之所以失败,核心原因还是在于笔试分数不占优势,因此要拿到有优势的笔试分是上岸的关键。

有了之前的备考基础,再加上对薄弱项的巩固提高,这次,她做足了准备。最终,她成功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上岸瑞丽市畹町镇综合执法队。她说:”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专注于一件事情,全身心地投入其中,有种‘一根筋’精神。这或许也是我能成功上岸的原因之一“。


03 基层启程:边境线上的“多面手”


成为瑞丽市畹町镇综合执法队的一员后,杨晓敏开启了自己的基层工作生活。初到基层,面对艰苦环境和复杂任务,她坦言“有点不适应”,但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舞台——“用知识守护边境”。她主动承担边境管控讲解工作,实地走访、查阅资料、打磨讲稿,将晦涩的政策转化为生动的案例。领导考察时,她自信从容的讲解总能赢得连连称赞。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8 张

边境管控讲解中的杨晓敏


在边境管控工作中,杨晓敏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政策法规,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。她利用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法律专业知识,协助处理了多起跨境纠纷,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信任。她说:“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真正用在实际工作中的感觉让我充满成就感,仿佛理论终于跃出书本,化作解决现实问题的光。”

一次土地纠纷中,两户村民争执不下,险些动手。杨晓敏跟随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安抚情绪、查阅资料、结合在校时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民事纠纷的典型案例,用“换位思考”的方法化解了矛盾:“既要讲法理,也要讲人情。”这场调解让她深刻体会到,基层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,更需要一颗“共情的心”。

从“象牙塔”到“田间地头”,杨晓敏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。如今,她依然奔波在边境线上,跟随领导下乡走访,用脚步连接千家万户。她用行动和努力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,也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。


笔试第一上岸!来看法学学姐如何成为家乡守护者! 第 9 张

杨晓敏生活照


谈到对未来的思考,杨晓敏表示将继续扎根基层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。青春的选择有千百种,有人向往繁华,有人选择坚守。在杨晓敏看来,基层虽小,却是梦想生根的沃土;岗位平凡,亦能绽放非凡的光芒。